由於全球金融動盪年加劇,今年4月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局長、美國
紐約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和美國證管會主席等重量級人物,提出一份加強金融 監
理的報告,獲得七大工業國家財長背書,這份報告開宗明義就坦承過去的失敗:這
場金融動盪有很大程度與日益複雜的金融業風險管理不足和失敗有關。報告接下
來提出諸多鉅細靡遺的建議,可能歸納為三項重點:增加透明度、擴大揭露、敦
促金融業加緊風險管控。換句話說,這些建議了無新意。上述重量級人士所提的
三合 一建議,只是重申過去30年金融監理原則,這個三合一原則失敗了,若沒
有新的手段,金融監理人員可能再度失敗。


     金融業的失敗有兩個密切相關的起因:一是金融監理趕不上30年來改變金融
市場的機構變遷,二是金融監理人員相信,金融業擁有技術能力,並呈現在數學
風險模式上,比他們更能管控風險。


     30年前,大部分對企業和個人的貸款是由銀行或建築協會等專門機構所提

,1980年代的解除管制風潮改變了上述模式。信用市場變成沒有中間人
(disintermediated)──從前,只有銀行作為存款人和借款人之間的中間人,

現在,由市場扮演中間人。各種借貸被包裝成債券,債券又被切割成很多部分,
並透過無數金融中間人販賣。雷曼兄弟、美林和高盛等投資銀行位於這個過程的
中心,為了在這個複雜的市場網絡中交易獲利,他們背負了相對於資本 基礎的龐
大債務(換句話說,就變成高度財務槓桿),指引公司營運的是所謂的風險模式
,即測量公司營運對過去市場行為模式的風險,金融監理人員輕易接受這種主張
。今日很多金融監理人員仍深信,金融業會執行透明、揭露和風險管理這個三合
一的原則。

     但在同一時間,各界也普遍接受金融監理的重要目的在於,減輕全球信用緊
縮等系統性風險。這類風險是外部因素造成的,對整體經濟的成本大於本身行為
造成此一風險的企業的成本,但若金融監理人員聚焦在已被企業所認可的風險,
忽略了系統性風險,我們除了加強企業的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外,為何

還需要金融監理?企業將用市場敏感的系統,妥善地管理風險。


     缺點是,在面對系統性市場失敗時,市場是無效能的,風險遭到錯估
(mispriced),後果明顯可見。


     因此,我們該如何因應系統性風險?首先,金融監理人員必須針對整個系統
提出對策。例如,當監理人員鼓勵金融業針對風險模式進行數千次壓力測試時,
監理人員很少進行整個系統的壓力測試,若整個系統可針對千禧年衝擊或禽流感
進行壓力測試,為何不能針對流動性?金融監理人員應測試何種情況最可能產生
系統性風險(如房價下跌40%)。累積起來的資訊應轉成監理措施,這些措施應
有別於個別企業採取的風險管理措施。


     其次,監理人員應要求金融機構進行順週期(pro-cyclical,譯按:指財貨、
勞務供給在景氣週期強時更加活躍,週期弱時更加衰退,抵禦景氣 能力低落的現
象)的預防工作,在景氣好時提高儲備金,用這些儲備金作為景氣差時的緩衝器。
決定這些儲備金的規則應與今日管理金融機構資本的規則相當不同,此一資本是
責任,而非緩衝器。這些預防工作必須景氣好時針對整體經濟而做,如此方能記
錄系統的優缺點,西班牙尤應採取類似政策,該國雖然面臨房地產危機, 但銀行
業體質仍強健,令人訝異的是,西班牙的體系已遭除去,因其不符國際會計標準。


     第三,金融監理必須避免只重視機構本質──商業銀行的監理方式不同於投資
銀行,避險基金根本未受監理,而應根據功能來進行監理。英格蘭銀行貨幣政策
委員會前委員威廉‧布特(Willem Buiter)提議,應監理高度財務槓桿機構,
應是正確的一步。多年前,唯一進行高度財務槓桿的是商業銀行,今日,高度財
務槓桿已成為金融業的特色。沒有 安全的財務槓桿這回事,財務槓桿讓沒有中間
人的金融體系面臨陷入僵局的危機。金融監理必須改為功能取向,作為系統性監
理的重要一環。


來源:http://pots.tw/node/56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