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今的世界,國家仍是國際關係中的主要行為者,在許多的全球性協議中,我們常可見國家的影子在背後傾軋。雖然國際組織有愈來愈蓬勃的趨勢,且許多新興的區域性結盟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但在外交上,國家利益才是各國政府關注的焦點,如果結盟不能創造新的利益或解決舊有問題,友誼在國際交往中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縱使經濟上全球接軌,仍採取所謂的單邊主義作風,不輕易協商、不接受壓迫、不服從群體,意圖表現強權風格的外交模式。隨著金融風暴的君臨世界,以美國為範的單邊主義作風,將難再重現。


       當全世界都承受信貸緊縮的衝擊後,歐美各國紛紛以本國實力挹注金融市場,如美、英、德的紓困方案,將納稅人的稅金與累積的外匯一口氣釋出,雖然許多自由派的經濟學者包括格魯曼都認為這根本無法解決問題,但短期的經濟回穩的確使各國在政治上不致搖搖欲墜,最著名的莫若英國首相布朗,幾乎接近垮台的工黨內閣,又重新挺立於國會中,獲得英國內部與國際上的一片好評。而其他承受風暴的新興國家就沒辦法這麼財大氣粗。這些以吸引外資促進成長的國家,早已哀鴻遍野,如加入歐盟系統的東歐國家,原本欲藉由大量外資帶動本國經濟起飛,這種小國策略過去的台灣也採用過,無奈國際環境嚴峻,外資撤出連帶使儲戶不信任銀行,大量提款導致許多國家銀行改由政府接管。這些現象告訴我們的,或許不只是經濟層面的啟示而已。


       各國在此次風暴或許認知到不該放任自由市場,從更長遠來看,「國家」這個行為者究竟應該在世界的經濟體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當各大國都已將經濟力量拿來挽救破碎的金融制度,連帶將使外資不再敢放手投資新興市場,以免收手不及,導致本國與外國都無法兼顧。同樣的,過去那些短視近利的雜誌常不斷地宣揚新興小國的故事,其中不外乎是開放政策、低利貸款、放任發展、犧牲主權等概念。如今依賴的條件不再,在未有完善措施的國際金融接軌政策下,出現的是一批外債高於本國GDP數倍的「新興國家」,如果國家財力未如南韓、阿聯雄厚者,就只能哀求IMF以嚴苛限制的前提下給予救援。未來這些小國的經濟都將衰退一段不短的時間,直到國內外的局勢都回穩。


       同時,大國將無法像過去以經濟發展要脅小國開放市場,因為他們若不解決投資商人所帶來的隱藏危機,只是不斷地依賴國家的介入救援,金融市場的靈魂─信任,將腐蝕殆盡而失去小戶投資人的信任。而這些以海外分工為能事的企業,未來將無法藉由在世界地炒股來獲得大量的資金進行轉投資,各個新興市場也將會採取更嚴謹的經貿管制,並以極高的標準去衡量外資的投機作法。所以我們耳熟能詳的貿易壁壘,或許會重出江湖,只不過這次不只是自私的考量國家利益而已,而是國際上一種保守的趨勢,以防範海外危機的再度光臨。

 

前社長  蔡松伯

2008/1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