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前夕,國內出現國營經濟體系以外的所謂「第二經濟」體系
(Second Economy)。當時蘇聯民間通過有限度的地下貿易和邊境貿易,例
如買賣《聖經》、炒賣政府糧券、輸入國外走私煙等,孕育了首批資本主義
商人,他們再和一些心態早已下海的政府官員合作,互為表裏,不久就成了蘇
聯解體後的寡頭富豪。著名的車路士班主艾巴莫域的第一桶「金」,就是靠在
第二經濟體販賣膠鴨仔賺回來。所謂「第二經濟」並不被計算在官方國民生產
總值內,也不受官方制度規管和保護,通常是政制過渡期的產品,例如南非種
族隔離政策終結前,黑人社區的第二經濟體系也相當活躍。

「邊境富豪」與華貿易起家

這類經歷,似乎在被稱為最封閉的國家朝鮮(北韓)出現,只是時間問題,無論
金正日還在位多久。

在朝鮮期間,不斷得聞其新興邊境貿易的故事。數年前開始,朝鮮已靜靜產生
了一系列「邊境富豪」,他們通過和中國遼寧、吉林等地貿易,在家鄉已能負
擔名牌房車,招搖過市。貿易的內容,自然以朝鮮的豐富天然資源為主,特別
是木材和一些礦產,例如銅。當中國糧食援助天天定期通過火車送往「一切自
給自足」的朝鮮,朝鮮天然資源就反方向運往但是視野又不大廣闊,還不很懂
做生意。內地人形容,「一個新相機就可以讓朝鮮人提供很多方便」。

雖然朝鮮沒有私有制,但朝鮮富豪都懂得將財產存放到邊境以外的中國銀行,
以免血本無歸。這樣一來,中朝邊境就出現了一批兩棲人。表面上,朝鮮入境
手續相當繁複,但假如是中國東北人從陸路過境,有時卻連護照也不用,只需
要拿中國公民身分證,再臨時辦手續,就可以在特定範圍內的朝鮮邊境城市活
動。

趁亂世賺錢 財產放中國銀行

雖然朝鮮對國民出國管制極嚴,但這些邊境富豪要是真要「投奔自由」,依然
是最有辦法的一群人;要說國際視野和對世界各國改革開放經歷的熟知,亦不
作他人想。他們沒有這樣做,原因之一,似乎是明白自己正享受改革開放前的
特殊優勢,亦相信這優勢在改革開放後只會得到延續,因此,都在等待,希望
能像俄羅斯寡頭富豪那樣,在亂世的混沌階段,分一杯羹。

事實上,要是當年金正日提議搞的「新義州特區」能成事,上述情形,只會更
早出現。今天的朝鮮開放實驗,集中在官方設定的開城開發區,但朝鮮和中國
東北接壤的邊境,其實已孕育了一個有實無名的特區。朝鮮政府不可能不知道
那裏的情形,也不可能不知道貪污現狀,但只是勉強睜一眼閉一眼,反映其領
袖的心態,早已不否定改革開放的路。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來源:明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