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要刺激經濟發展,消費開支至關重要

在經濟危機蔓延全球之時,中國一度是西方不少人眼裏的希望,但同時也有人提出,這次危機是否將成為中國經濟奇跡的"終結者"

 

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張煒認為,有很多跡象顯示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期由於其自身規律而轉入調整時期,而全球經濟危機不光加大了調整的難度,還可能加劇中國經濟結構的扭曲。

 

 

增長率不體現品質

 

張煒在接受BBC中文部《中國叢談》採訪時指出,單以GDP增長率定義的奇跡需仔細分析,因為它只是個數量概念,並不體現增長的品質。

 

 

張煒採訪錄音

 

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本身是個高速增長的過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其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的增長速度,通常比發達國家要高。

 

有意見認為,中國經濟這個"脆弱的巨人"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它的高增長期行將結束之時恰逢全球金融危機,經濟疲軟。

 

張煒指出,過去30年持續高增長的因素中,有些還會繼續存在,比如跟發達國家的技術水準和勞動成本的差距,使它仍能得益於全球化,保持相當速度的增長。

 

中國的"體制落後效應"在特定時期也能促進經濟增長。

 

不過,原來的高增長背後另一個要素是人為壓低勞動成本和對資源的濫采亂伐。在沒有勞動保障、沒有福利保障、勞動條件惡劣、嚴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實現的增長,是很難持續的。

 

張煒說,即使沒有經濟危機的衝擊,中國經濟也到了調整的時候,調整的過程是個成本提高的過程,不會很輕鬆;經濟危機的到來使得調整的難度更大。

 

 

調整期遭遇金融危機

 

中國總理溫家寶在英國訪問時重申,儘管可以預見很大難度,但中國將盡一切努力保住今年8%的經濟增長,必要時可能會動用近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的一部分用於國內。除了已經開啟的4萬億元人民幣經濟刺激方案,政府還在討論更多新措施。

 

此前,他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發表講話時,曾嚴辭批評西方金融業監管失效和長期低儲蓄、高消費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

 

溫家寶總理也提到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

 

張煒認為,中國部分產業的產能過剩,並不是這次危機造成的。沿海地區大量企業倒閉,失業人數大增,是在次貸危機由金融業向實體經濟蔓延前,在2007年底、2008年初就開始了。

 

但是,由於危機造成外部需求萎縮,減少了推銷管道,便使得產能過剩的問題變得非常尖銳。

 

另一個問題是,2005年以後,中國勞動成本逐漸提高。由於長時間將經濟發展建立在低成本基礎上,要在短時間內扭轉長期積累下來的問題,企業利潤大幅度下降,由此影響到投資。

 

張煒認為,這次經濟危機對中國的更嚴重的衝擊,可能是導致其經濟結構扭曲加劇。

 

軟、硬失衡

 

中國政府為刺激經濟所採取的包括4萬億人民幣投資方案在內的措施,包括投資方面的"硬措施"和社保、環境、技術升級等"軟措施"

 

增加投資在任何國家都是刺激經濟增長見效最快的方法。張煒認為,4萬億元加上落後體制效應,足以使中國在短期內實現經濟增長的硬指標。

 

軟措施指的是刺激方案中涉及促進企業產業升級、改進技術、改進產業結構;鼓勵綠色經濟、科學發展;提高社會保障水準等方面的措施。這些"軟性"的方面花的錢相對而言少得多,而且並不能保證切實得到實施。

 

張煒認為,其結果就是短期內雖然很可能實現GDP增長8%的目標,但整個經濟的效益低下。從長期而言,則有可能使中國過去多年調整改善經濟結構的努力付諸東流。

本文引自BBC中文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