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03/10  近在西非地區的幾內亞(Guinea)、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 Guinea)和幾內亞比索(Guinea-Bissau)先後發生動亂及軍事政變,不得不讓人懷疑以「幾內亞」為名的非洲國家,是否受到了詛咒?

 

 

為孩子命名是中國文化極為重要的一部份,因為這攸關孩子前途的順逆。許多父母會找命理師替其孩子決定有利的名字和筆劃,希望能為他趨吉避凶,帶來好運。最 近在西非地區的幾內亞(Guinea)、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 Guinea)和幾內亞比索(Guinea-Bissau)先後發生動亂及軍事政變,不得不讓人懷疑以「幾內亞」為名的非洲國家,是否受到了詛咒?


去年聖誕節前夕,執政近四分之一世紀的幾內亞總統孔德(Lassane Conte)因病過世後,該國並未依憲法由國會議長暫代總統職位,而是發生了軍事政變,但過程相對平和,沒有任何的死傷,屬於非流血的軍事政變 (bloodless coup)。今年二月中旬,一個被認為有奈及利亞激進組織支持的不知名的武裝團體進攻赤道幾內亞的總統府,在經過幾個鐘頭的槍戰後,被政府軍隊擊退,形成 了一個類似流產的軍事政變(aborted coup)。本月一日清晨,幾內亞比索總統因被懷疑下令將參謀總長炸死,而被忠於後者的軍人攻入總統官邸將其擊斃。不過,這些軍人聲明他們不是發動政變, 因此國會議長依憲法暫代總統,兩個月後再進行選舉。儘管如此,軍人行動所導致政權的更替,怎麼看都還是像軍事政變。


三個西非地區的小國、三個國名皆有幾內亞的國家、三個不同形式的軍事政變,難道幾內亞已成了軍事政變的同義字?軍事政變這個在六○至七○年 代第三世界國家中經常出現的政權更替方式,在第三波民主化後已鮮少再現,但近一年來非洲的幾個軍事政變似乎讓「瀕臨絕種」的政治現象有復甦的情況。如果研 究非洲政治學者對民主政治的觀察─「當軍人毫無疑問地臣服於文人統治之下,就是民主出現之時」(democratization occurs when the armed forces are unequivocally subservient to civilian rule.),可以作為我們檢驗民主的標準,則三個幾內亞不同形式的軍事政變,再度證明非洲民主政治的脆弱。


三個幾內亞在取得獨立之前,分別為不同歐洲強權的殖民地。幾內亞比索是葡屬幾內亞(Portuguese Guinea),赤道幾內亞被稱作西屬幾內亞(Spanish Guinea),幾內亞則是法屬幾內亞(French Guinea),三個國家自獨立以來從未經歷過較長時期的多黨民主政治,反倒是軍事政變頻仍,特別是在非洲聯盟已公開宣示反對「非和平手段的政權轉移」之 際,為何這些國家仍然有軍人或叛軍相信他們所採取的行動有其合法性,耐人尋味。


三國中最早獨立(一九五八年)的幾內亞曾是法國非洲殖民地的珍寶之一,具有豐富的礦藏、水力發電、以及漁類和農業資源。在建國之初擁抱社會 主義,因此雖然有相當豐富的資源,但因基礎建設不足,始終沒有經濟發展。一九八四年經由軍事政變上台的孔德(Lansana Conte)總統,雖然被迫在九○年代展開多黨選舉,並揚棄社會主義、鼓勵外來投資,但幾內亞政府的貪腐嚴重,影響外來投資者對該國進行投資的意願。


孔德在去年十二月過世後,該國隨即發生軍事政變。不同於許多國家發生軍事政變後的社會不安反應,幾內亞人民似乎已厭倦了孔德的統治,甚至無 心接受依憲法產生其接替者的繼承程序,因此當軍事政變發生時,幾內亞大部份人民不但接受這個非和平的政權轉移,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默認其合法性。


赤道幾內亞和幾內亞有其類似之處,都是非洲所謂「因自然資源豐富而被詛咒的國家」(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它是漠南非洲第三大產油國,國民平均所得與台灣接近,為美金一萬七千五百元左右,但大部份的老百姓是生活在貧困中。有如附近幾個大 產油國的奈及利亞、加彭和安哥拉,赤道幾內亞的油元收益幾乎都進了一九七九年發動軍事政變、由其叔叔手中奪下政權的總統歐畢昂(Teodoro Obiang Nguema)之家族和支持他的少數軍官手中。


這次總統府遭到攻擊,赤道幾內亞政府認為來自奈及利亞的尼日河三角洲解放運動(Movement for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Niger Delta,簡稱Mend)的反政府組織是背後的發動力量,但已遭後者否認。不過,BBC在採訪這個運動的訓練基地時,發現有赤道幾內亞人參與訓練。此 外,Mend對財富公平分配的訴求(它是以暴力攻擊奈國南部產油地區的油管或生產設備,以凸顯石油公司未照顧當地居民的訴求而著名),當然對那些不滿少數 壟斷石油財富的赤道幾內亞人,有其吸引力,因此該國政府的指控,亦非空穴來風。


幾內亞比索是三國中最晚獨立者,自一九七○年代中期獨立以來,就長期處在政治不穩的情況下。被殺的總統維拉(Joao Bernardo Vieira)曾在一九八○年發動軍事政變取得政權。一九九八年該國發生軍人叛變與政府對抗的內戰,維拉在次年被迫流亡葡萄牙。二○○三年幾內亞比索再度 發生軍事政變,兩年後舉行了還政於文人的總統選舉,維拉由海外返國參選,在第二輪勝出,但沒想到第一任的五年任期還有一年多才結束之際,與軍方衝突的老戲 碼竟然又再出現(去年十一月已有一次流產政變發生),且以更大的悲劇收場。


和另外兩國不同之處,幾內亞比索並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照理不應受到詛咒,但它適中的地理位置,成為拉丁美洲毒品進入歐洲的最佳轉運站,而 官員從中收取暴利所引發的分贓不均,則成為這次總統和軍方火拼並雙雙陣亡的重要背後因素。天然資源的爭奪,容易導致貪腐和政治不穩,但從維拉遇害來看,毒 品也不遑多讓。


三個幾內亞的治理不佳、貪汙腐敗、和威權專斷是造成其政治動亂和軍事政變的主要原因。貧富懸殊、政治貪腐、基本人權遭到踐踏、以及公民社會 力量的薄弱,是其共同的特徵。世界各國對天然資源的需求,往往讓任何來自國際社會對資源豐富、但無法達成善治(good governance)的幾內亞和赤道幾內亞,無法進行有效的制裁。在幾內亞比索成為重要的毒品轉運站後,它也加入受詛咒的行列。三國若再傳軍事政變,也就不足為奇了。

 

來自:聯合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