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日報中文網/ 撰稿= 詹德斌

朝鮮火箭發射已經結束了,但國際社會圍繞朝鮮發射的到底是不是衛星、發射有沒有成功以及如何制裁朝鮮的爭論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儘管這場爭論何時結束尚不知道,爭論的意義有多大也難界定,但有一個事實卻是非常明確的,即,日本利用此次火箭危機又向軍事大國化和正常國家化目標邁進了一步。

日本內閣會議3月27日向軍方下達了可以擊毀墜入日本領海、領空的火箭的命令。火箭發射之前,日本在海上部署了具備導彈攔截能力的宙斯盾級驅逐艦,在朝鮮火箭可能墜落的地方部署了愛國者導彈,擺出不惜一戰的態勢。在朝鮮發射火箭過程中,日本向全世界炫耀了自己的導彈探測和追蹤能力,證明其已經成功地完成了導彈防禦系統(MD)的構築。

火箭發射之後,日本迅速要求聯合國安理會舉行緊急會議,忙得不亦樂乎,儼然像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日本還和美國爭相尋找朝鮮墜落的火箭,希望以此證明發射的是導彈,以便在安理會按照日本的意志敲打朝鮮。日本此舉意在向全世界展示自己不僅是經濟大國,也是一個有責任心的政治大國,應該早日坐上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位子。

雖說出於安全上考慮,日本需要應對朝鮮的火箭發射,但其動員的力度、廣度和速度超出了一般程度。日本保守勢力有意誇大朝鮮導彈威脅,煽動民眾恐慌情緒,以刺激國民對構築MD、發展尖端武器系統和修改和平憲法等的支援,進而順理成章地走軍事大國化道路。現任領導人也有意借朝鮮導彈危機證明自己的領導能力,引導國民的關注點。據報導,麻生太郎首相的支持率比前一個月大幅上升了10%。

實際上,如果回顧一下歷史就會發現,在朝鮮半島周邊國家中,唯獨日本一直在利用朝鮮半島上發生的各種危機,如東學起義、朝鮮戰爭、核危機、導彈危機、間諜船事件等,步步為營地實現著自身的收益。可以說,日本一直是朝鮮半島危機的最大受惠者。

日本在冷戰期間也曾試圖增強軍力、修改憲法,但總是在遭到國內和平主義者和周邊國家的強烈反對後擱淺。日本真正顯露出軍事大國化原形則是從冷戰結束後開始的,這一方面是因應美國的外部要求,另一方面則是日本保守勢力從內部推動的結果,而滿足日本需求的正是朝鮮製造的各種危機。有人說:“日本右翼保守政權想哭而哭不出來的時候,朝鮮正好打了他們一個耳光。”此話一點也不誇張。

日本利用朝鮮半島上發生的各種危機,一個接著一個地輕鬆突破了“和平憲法”中有關防衛政策的限制。1993年初,朝鮮核問題正式演變成一場美朝嚴峻對峙的核危機。同年5月,朝鮮試射據稱可以覆蓋日本領土一半以上的“勞動1號”中程導彈。日本抓住朝鮮核危機和導彈騷動之機,小心翼翼地公開提出了參與美國主導的導彈防禦計畫研究。

1998年8月31日,朝鮮發射自稱“光明星1號”的大浦洞1號導彈,火箭在飛躍日本領空後墜入太平洋。儘管導彈發射失敗,但日本仍對朝鮮的導彈能力甚感震驚。因為日本已經完全暴露在朝鮮的導彈威脅之下,但缺乏情報能力的日本此前卻幾乎對此一無所知。朝鮮發射大浦洞1號之後,日本趁機努力擺脫對美國情報系統的過度依賴,獨自發射了兩顆間諜衛星。第一次導彈危機也是促成日本加入美國主導的MD的轉捩點,日本在大浦洞發射的4個月之後便正式決定參與MD共同研究。

朝鮮2006年發射大浦洞2號導彈和試驗核武器,日本似乎是久旱逢甘霖,迅即展開了前所未有的軍事外交活動。朝鮮發射大浦洞2號導彈後第4天的2006年7月8日,時任日本外相的麻生太郎在廣島的一次演講中稱:“不能不感謝金正日。”因為朝鮮的導彈對日本國民來說是恐懼的對象,但對執政黨和保守右翼勢力來說,這反而是一條喜訊。朝鮮導彈危機給日本在聯合國堂堂正正地提出朝鮮問題提供了正當的理由,同時也為其強化軍事力量提供了名份。一些軍事安全領域的日本官員公然提出了可以對朝鮮的導彈基地進行先發制人式的精確打擊,另一些人則提出了核武裝論。

如果再往前追溯100多年,同樣會發現日本趁火打劫的不良先例。19世紀後期,李氏朝鮮統治階層內部矛盾激化,社會動盪不安。不過,通過明治維新逐漸成為亞洲新興強國的日本,卻趁清政府晚期國勢衰微,無暇顧及朝鮮半島之機,先後利用大院君下野(1873年)、開化派和守舊派爭霸、壬午軍亂(1882年)和甲申政變(1884年)等危機,重新做起了征服朝鮮半島的殘夢。

1894年,日本利用朝鮮東學農民起義之亂,同大清帝國展開了甲午戰爭。1905年,日本同遠東的沙俄也展開了一場廝殺。在兩場戰爭中獲勝的日本成功地驅逐了大清和沙俄在朝鮮半島的勢力,完全控制了朝鮮半島,並且得到了美英等國的認可。隨後,日本政府經過一系列精心策劃和周密部署,於1910年8月完全吞併了大韓帝國(1897.10.12—1910.08.29),直至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投降。在40年的半殖民和殖民期間,朝鮮半島成了日本本土的糧食和原料生產基地。據說,日本從朝鮮半島掠走的黃金比日本本土生產的黃金數量還要多。

在二戰中敗亡的日本能夠有今天的輝煌同樣得益於朝鮮半島的民族危機——朝鮮戰爭(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戰協定)。朝鮮戰爭期間,日本不僅成為東亞美軍作戰的主要後勤基地,而且從一個戰敗國搖身變成了美國的鐵杆同盟。在這場戰爭中,日本獲得了23~24億美元的朝鮮戰爭特需收入。日本的出口總額則從1949年的1億美元增至1950年的8.2億美元,1951年猛增至155億美元。美國還公然違背中、美、英三國於1945年7月26日簽署的《波茨坦公告》,大力扶植日本恢復軍火工業。也就是說,日本不僅利用朝鮮戰爭復興了經濟,而且實現了再武裝,創設了後來成為日本自衛隊的員警預備隊。

日本右傾化、軍事大國化積累下來的軍事和外交影響力通過此次導彈危機再次給各國留下了十分深刻印象。目前,朝鮮半島問題仍懸而未決,日本仍在伺機利用半島上發生的各種危機向軍事大國化方向邁進。

(文中所述僅代表他個人觀點,不代表朝鮮日報中文網觀點)

引自朝鮮日報中文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