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舉行大規模遊行示威,抗議馬英九的親中國政策

 

法新社發自臺北的消息,臺北數萬民眾走上街頭遊行示威,抗議馬英九的親中國政策,聲言捍衛臺灣主權。遊行隊伍高呼“向中國說不”的口號,最後將彙集到總統府。這是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上臺以來,反對黨,民進黨組織的最大規模的抗議示威。臺北當局出動4000千警力維持秩序。民進黨表示,他們預計會有50萬人參加遊行。

 

中央社臺北消息說,民進党發動馬英九上臺一周年的517大遊行,今天下午3點出發,兵分四路。民進党主席蔡英文強調,馬政府的中國政策,沒有照顧到弱勢產業。遊行的目的,是要告訴總統,臺灣很多人因為親中政策而受害。

 

蔡英文在出發前表示,總統馬英九的經濟政策沒有照顧到產業、農民、勞工。這一年來的經濟政策顧的都是財團與大企業,不是小企業與勞工。

 

本文引自RFI

--------------------------------

民進黨舉辦517遊行 綠營"四大天王"將參加靜坐

 

民進黨517大遊行今天(17日)下午舉行,晚間將展開“人權不落日、團結護民主”24小時靜坐行動,民進党主席蔡英文、呂秀蓮、前“行政院長”游錫堃、謝長廷、蘇貞昌都將參與。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民進党嗆馬保台活動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517下午2時到晚間10時遊行與晚會活動,訴求“保臺灣,ECFA(兩岸經濟協作結構協定)公投”、“顧‘主權’(唾棄賣台權貴)”、“救失業(反對無能當局)”、“護弱勢”。

 

    第二階段,517晚間10時至518晚間10時止,蔡英文率領黨公職進行“人權不落日、團結護民主”24小時靜坐行動,挑戰“集會遊行法”的限制。

 

    517大遊行兵分4路,第一隊“顧主權”大隊由呂秀蓮、前“考試院長”姚嘉文領軍,從忠孝東路頂好廣場出發,行經八德路,將在國民黨中央党部以大型充氣馬偶“嗆馬”。

 

    第二隊“救失業”大隊由謝長廷領軍,行經延平北路,將在“勞委會”前用大型紙飛機射向“勞委會”,代表送履歷到“勞委會”,請馬當局趕快給民眾任務。

 

    第三隊“保臺灣大隊”由蔡英文領軍,行經位於福州街的“經濟部”,蔡英文將率領黨公職在“經濟部”前施放“黑心”空飄氣球。

 

    第四隊“護弱勢”大隊由蘇貞昌領軍,行經位於南海路的“農委會”,將以大蒜、花生、水果等農漁產品大型道具粘貼黑心標語。

 

本文引自新華網

----------------------------------

天下沒有不散的遊行  [聯合報╱社論】

 

五一七遊行今日登場。一天不夠,再加碼廿四小時,然後呢?或許群眾和平退場,或許鼓譟拒絕離場,然後呢?或許出現頭破血流的場面,然後呢?或許石塊汽油彈滿天飛,然後呢?無論如何,最後終有落幕之時,群眾不可能永遠不退場,汽油彈也不可能擲個沒完沒了。不論打算撐多久,天下沒有不散的遊行。

 

盛大的政治集會遊行在台灣已是司空見慣。例如:二○○四年綠營的「二二八牽手護台灣」把整個台灣圍了一圈,至今被喻為經典之作;二○○六的紅衫軍風潮,亦被台獨大師林濁水譽為「人類歷史上最華麗的群眾運動」。然而,二二八牽手護台灣一日收場,紅衫軍風潮則遷延了三個月,但最後皆是撤離街頭,天下豈有不散的遊行?

 

政治集會遊行往往是催化政治進化的重要力量;但政治遊行的影響力,其實不在其時間的久暫,甚至亦不在其手段的和平或暴力。倘若號召的命題不夠正大,就不可能有聚集不散的社會支持;反之,倘若號召正大,則即使訴諸暴力,雖可能要負法律責任,但在政治上卻會被視為具有正當性;而倘若號召不夠正大,卻欲訴諸暴力,增加社會的成本與痛苦,即不可能獲得社會的同情。台灣的紅衫軍和平盤踞街頭三個月,終於用選票制裁了陳水扁與民進黨;泰國的紅衫軍呼嘯砸爛街頭三星期,但一切又回到原點。換句話說,成功的政治集會遊行必須要有正大的精神命題:為誰遊行?為何遊行?

 

對於五一七,輿論關注的焦點是:一、人多不多?再多也不會比牽手護台灣那場多吧?二、會不會有暴力?去年底剛見過中山北路的一片狼藉,暴力又如何?三、會聚集多久?是如泰國紅衫軍的流血三星期,還是如台灣紅衫軍的和平三個月?其實,這些都不是關鍵,問題仍在:為誰遊行?為何遊行?

 

五一七遊行,正如一年以來多次的綠營遊行,問題皆在「假外鬥之名,行內鬥之實」。民進黨有兩大內鬥題目:一、「台獨基本教義派」與「新本土觀修正主義」的內鬥;二、「挺扁」與「去扁」的內鬥。如今情勢的演變是,扁獨聯結;反扁成為反獨,不想與獨派翻臉即須挺扁。因而,五一七遊行在本質上其實是民進黨內鬥的延伸;至蔡英文探監後,又欲以五一七作為民進黨「團結」的黏著劑。至此,五一七遊行,根本是民進黨為化解內鬥而遊行,為化解「挺扁/去扁」的歧見而遊行。這樣的遊行,有拒絕和平退場的理由嗎?又有訴諸暴力的政治正當性嗎?

 

民進黨必須先解答兩大內鬥題目,才有訴諸主流社會的合理性。一、關於國家路線及兩岸政策,是否仍主張推翻中華民國、台獨建國,及正名制憲?例如,反對ECFA,民進黨能不指出如何因應「東協加三」的對策?二、關於對陳水扁的定論,不能假「司法人權」之名,就不問扁案及陳水扁整個政治角色的是非黑白。遊行終有收場之時,但國家路線絕不是「傾中賣台」一句「嗆馬口號」所能交代;而民進黨雖可能在五一七前夕安撫陳水扁及挺扁勢力於一時,但陳水扁不日即可出監,民進黨打算用「司法人權」的花花大轎抬他到何年何日?

 

民進黨因內鬥的張力與壓力,而不能不舉行五一七遊行,以求宣洩抒發;但既宣布五一七遊行,卻更加升高內鬥,竟被陳水扁及獨派挾持。這就是今日五一七遊行的根本樣態。民進黨若不能解答「兩岸政策/挺扁護貪」兩大內鬥難題,坐穿了凱達格蘭大道也沒有用,用石塊雞蛋砸爛了總統府也沒有用。

 

因為,問題在內,不在外!

 

本文引自聯合報社論

--------------------------------------

冷眼集》請讓群眾知道為何而走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上台後,一直以「有執政經驗的在野黨」自居,強調理性監督、扮演制衡力量,希望爭取民心認同,但民進黨不僅要透過群眾動員,凸顯問題焦點,更必須提出一套完整的新論述,尤其是兩岸關係的互動,否則,只會重蹈過去操作民粹的覆轍。

 

自從蔡英文出任黨魁後,不再以扣帽子、貼標籤的方式,對抗國民黨政府,而是較側重論述、事實根據,這種淡化意識形態的問政風格,值得肯定。因此,民進黨今年以來,曾經舉辦兩次民間國是會議,以研討會的方式,檢視馬政府的成績。

 

但可惜的是,民進黨只是運用過去執政經驗,一針見血地抨擊馬政府作為,卻未見民進黨在這些基礎上,進一步建構論述、願景。

 

社會大眾只看到,民進黨批評馬政府的「外交休兵」,卻聽不到民進黨是否繼續操作「烽火外交」;各界只瞧見民進黨罵馬政府向中國傾斜,卻讀不到民進黨如何發展他們口中正常化的兩岸經貿關係。

 

民進黨今天走上街頭,以「嗆馬保台」為主軸,雖可凝聚民眾反對馬政府的力量,但這樣的結果,即便民進黨如願以償,證明馬政府也只是一顆爛蘋果,卻依然無法說明民進黨就是一顆好蘋果。三年後的總統大選,台灣百姓還是只能挑一顆看起來比較不爛的蘋果罷了!

 

民進黨想要獲得選民青睞,除了透過群眾運動外,更應以具體行動證明,民進黨有能力帶給台灣願景,而不是要大家跟著民進黨走上街頭,喊喊口號,或只是在凱達格蘭大道上展開24小時靜坐,集體冥想。

 

本文引自聯合報

---------------------------------------

社論-朝野的表現,人民其實點滴在心頭

 

 馬英九總統就職將滿一周年,在野的民進黨為表達對馬總統施政不滿,今天將要發動一場期望規模空前的抗議遊行,民進黨並堅持不向台北市府申請明天的路權,繼續在凱道上靜坐;另一方面,馬總統與行政院院長劉兆玄近日也風塵僕僕,接受各媒體訪問,目的當然是宣揚施政成績。民進黨要怎麼樣貶抑與國民黨要怎麼樣「自我感覺良好」,都不是重點,老實講,馬政府到底做得怎麼樣,人民點滴在心頭。

 

  民進黨很早就決定要在馬總統就任一年時上街頭嗆聲,只不過「嗆馬」的重點經過多次調整。一開始,民進黨著重的是人民的經濟生活,顧腹肚、救失業,口號喊得很響。不過,由於近日股市連續上漲,經濟景氣即使還不能說已經看到了春燕的蹤跡,至少很多人心裡的悲觀感受已有了明顯的改善,再加上關切失業課題的勞工團體並不想和政黨活動有所連結,因此民進黨在民生經濟的這個議題上失去了著力點。

 

  第二階段,民進黨將五一七訴求轉移到主權議題上,強力控訴馬政府即將與中國大陸簽署的ECFA是賣台。不過,很快的,這議題也沒力了,因ECFA並沒有納入第四次江陳會的議題之中。最後,民進黨將這次五一七的遊行主題定調為抗拒集遊法,對台北市長郝龍斌一再要求民進黨申請凱道五月十八日路權一事,蔡英文認為,人民有上街遊行的權力,不需要政府「施捨」,為凸顯這個問題,因此民進黨決定不申請路權,蔡英文則說自己已做好了「被關」打算;到了五一七前夕,包括蔡英文在內的民進黨多位「天王」先後探望陳水扁,蔡英文不但聲援陳水扁的司法人權,黨中央也適時傳出五一七的嗆馬遊行將不會禁止挺扁標語旗幟。

 

     五一七遊行主題到底是什麼,民進黨天王、重量級政治人物到底為什麼會在五一七之前紛紛去向陳水扁朝聖,後面是否有什麼政治考量,甚至這場遊行到底是嗆馬或者是挺扁,老實講,大多數的人民可能並不那麼關心。在金融海嘯與H1N1風暴襲擊下,如何保護身家性命安全才是重點。至於集遊法修正草案,儘管關係到人民集會遊行的自由與權力,但老實講,經歷了紅衫軍事件後,對民進黨是否真的關心所謂人民集會遊行的自由,不少人心中已自有一番定見,去年野草莓學運之所以未能引起太大漣漪,部分理由即在於此;更何況街頭不只是屬於參加集會遊行的人,也屬於沒有上街的人民,人民固然有集會遊行的權利,難道人民就沒有要求交通順暢的權利嗎?這兩者之間的平衡,考驗的是政治人物與政黨的「慈悲心」與「智慧力」,民進黨版的衝撞街頭並不一定是人民心中唯一的答案。

 

     老實講,馬政府執政一年,施政成績到底如何,人民心中自有一把尺。近來有不少民調出爐,馬總統的支持率在不同的民調機構裡略有參差,平均來講,施政的滿意與不滿大約五五波。馬政府五成左右的支持率跟一年前大勝民進黨兩百萬票的氣勢比起來,自是很大差異,但再怎麼樣,也並不像民進黨所說一無是處;人民對馬政府的評價毋寧說是相當有定見也公平的,馬英九做了一年,執政表現並不令人滿意,因此人民沒有給當初那麼高的評價,但是在促進兩岸往和諧發展的道路前進、以溫和的外交手法爭取更多國際能見度,甚至是提振經濟、降低失業等政策上,人民看得到馬政府的努力,因此願予以一定程度肯定。

 

     站在政黨制衡觀點而言,人民當然不會反對在野的民進黨以上街頭方式督促馬政府;執政者永遠可以有更好成長空間,這也是事實;馬政府有不少事情做的不夠理想,做為「忠誠反對黨」,民進黨澆冷水、上街頭,給馬政府壓力,這些都是理當該做的事。不過,從五一七主題一再改變看來,民進黨對為什麼走上街頭,似乎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有清楚定位,而有隨著政治需求「彈性調整」跡像。但有多少人民真正關心那些「虛無縹緲」的政治議題呢?誰跟誰合或者不合,誰挺誰或者不挺誰,誰要被關或者不被關,跟大家又有什麼關係呢?請政治人物多多關心人民真正關心的事吧,不要再「高來高去」進行各種政治動作了──如果一定要走上街頭,人民寧願訴求的是為台灣人創造更好的生活吧!

 

本文引自中國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