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破解活路外交.jpg

破解活路外交   /   文:蔡松伯

    今年四月,台灣終於「獲准」參加WHA,瞬時間國內外各界人士,紛紛讚揚馬政府的英明策略。就連反對黨也只是繼續圍繞主權問題打轉,毫無主張。在政府聯合媒體的一片讚揚下,台灣似乎擺脫中國,重回國際懷抱了,更有官員認為這是台灣在國際間的外交勝利。然而,活路外交的定義為何,不但民眾不曉得,連官員也支吾其詞;而活路外交若是我方設定的策略,為什麼在採取前得先「休兵」呢?為什麼在採取時一再強調兩岸呢?其中或許有更多需要深究的地方。

 

將兩岸置於國際之前

 

    一般認為,外交是內政的延伸,換句話說,外交的目標就是解決內政需求。馬英九從選舉時一再強調的活路外交,真正目的不在國際空間的爭取,而是緩和兩岸問題,以遂行他們所擬定的「先經濟後政治」的兩岸行程表。所以,不論是總統或外交部長、不論是他們在哪種場合談到外交,都將兩岸問題視為外交實行的關鍵因素。如外交休兵的目的即是不與中國做零合競爭,並藉此達成兩岸的穩定經濟交流。但荒謬的地方在於,我國的外交政策並非思考如何突破外交困境,而是強調如何不觸怒中國,以期在內政上配合中國。這種將兩岸置於國際之前的外交政策,猶如將外交自主權與中國共享,按中國古代的說法就是「宗藩關係」。

 

休兵能否打出活路

 

    無法否認的是,外交休兵的戰術目標達成,中國暫時不與台灣進行邦交攻防戰,兩岸也在和諧氣氛下進行經濟協商,但是休兵戰術能否替台灣打出外交活路?許多人將台灣參加WHA視為活路的展現,事實上這只是假象。首先,活路外交的前提就是兩岸穩定,也就是說,只有在中國配合這套政策時,台灣才有機會獲得更多的國際空間,主動權控制在中國的意願上。有朝中國不再配合,台灣就勢必回到壓迫下的國際困境,而過往的休兵政策反而成為外交進取的累贅。如外交部長日前所說,台灣外交官可以對友邦的要求說:「不」,得到中國「疼愛」時或許還能高姿態,一但應急時友邦卻對我們說:「不」,那就是無可挽回的外交過失了。

 

民意是唯一力量

 

    活路外交的基礎與其說是雙方政府的共識,不如說是雙邊政黨的共謀。藉由兩岸暫時和解,台灣人民可以暫時感覺緊張局勢趨緩。但前文提到,主動權不在我方。馬政府藉由政治宣傳與外交換將,將活路外交設定為只有國民黨執政才能達到的政績,其實間接用選舉綁住外交,不斷的短期榮景只是為了下一次的總統大選。但這也曝露出活路外交的缺陷,就是得在中國同意下進行有限的爭取,只要中國反對,台灣仍是得用盡手段繼續突破封鎖,也就是所謂的「烽火外交」。

 

    在此狀況下,民意成為唯一能與中國對抗的力量,亦是活路外交的致命弱點。這也就是為什麼馬政府不論兩岸政策或外交政策都不願清楚說明,其懼怕民間生起反抗的聲音,使政府變成中國與民眾間的夾心餅乾,動彈不得。假設馬政府內政沒有起色,兩岸關係也無法平穩時,在選舉中將無法獲得支持,本土力量將會捲土重來,這是國民黨與共產黨所不樂見的。因此,只得維持合作表象,當民眾被經濟的利益所矇蔽,而外交領域上又不見積極作為時,台灣政府在短期經濟考量下,選擇靠攏比對抗中國的代價要少,主權與自主性等長期利益也就會被遺忘了。




感謝您的閱讀,原文轉載自:http://heynoo.pixnet.net/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