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實施第二次核試驗後,相關報導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雖然報導氾濫、標題煽情,但專家或政界人物的主張和推測多於事實分析。因此,讀者很難看清事實本質。
 
面臨“權力世襲”的北韓實施核試驗有多種目的,如穩定內部政局,回避經濟建設失敗的責任等。但北韓的官方說法卻是“應對來自美國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以美國專家或美國媒體的看法為中心進行報導,就是不自覺地包庇北韓的主張——“核問題是朝美雙方問題”。
 
所以說,有關中國的報導不足尤為可惜。當然,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可供採訪的對象必然很受局限。可即使如此,中國畢竟握有解決北核問題的鑰匙,有關中國的報導數量終究是太少。而且,報導內容也大都是採訪中國人專家,可專家們只能在中國政府劃定的框框內發表意見。不外是“北韓的非理性做法令中國很為難” 云云。但真是僅此而已嗎?看報導,一定要深入。

2006年10月北韓首次進行核試驗後,中國直接指責了北韓,但美國反而冷靜地警告“擴散”,將對北的具體制裁交給了聯合國安理會。當然,布希政府的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刺激了中國的警惕。
 
此後,中國擔心失去對韓半島的影響力,胡錦濤等高層人士接連訪問北韓,擴大兩國的經濟交流,致力於恢復兩國關係。中國的對北支援領域,依然是中國管理的“黑匣子”。
 
北韓進行第二次核試驗後,韓國出現了有關主張推遲接管戰時作戰指揮權的說法和核武裝論以及美國“扼制核擴張”方案的報導。但應考慮到,這些報導比起對北韓的壓迫,對中國的刺激效果會更大。因為如果中國把解決北核問題的過程看作為確保對韓半島影響力而進行的“與美國的遊戲”,那麼就北韓問題的韓中合作將會是 “掛在嘴上的話”。
 
在對北政策問題上,對有關中國政府的動向進行跟蹤及分析報導十分必要。當然,不僅北-中、北-美雙方關係,而且中國和美國對北韓問題的戰略合作與矛盾,對這些問題的深度報導也很有必要。只有這樣,周邊國家圍繞著複雜的北核問題所持的戰略立場,讀者能有正確的瞭解。
 
(文中所述僅代表他個人觀點,不代表朝鮮日報中文網觀點)

 

引自朝鮮日報中文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