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零零九年是伊朗伊斯蘭革命三十周年。三十年來,在“伊斯蘭共和國”意識形態和制度框架下,伊朗經歷了漫長的兩伊戰爭和國際風雲變幻,逐漸成為中東地區的強國之一。尤其自2005年艾哈邁迪-內賈德當選伊朗總統以來,美伊關係急劇惡化,歐美輿論一致對伊朗口誅筆伐,伊朗國家形象大跌,儼然成為一個在中東地區挑戰美國權威、捍衛伊斯蘭生活方式的桀驁不馴的麻煩製造者。然而,對於具有全球眼光的中文聽眾來說,仔細分析之下,伊朗卻也是一個複雜的集合體,遠非黑白二字所能概括。

 

今天的伊朗,全稱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始於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在此以前,伊朗處於1921年建立的巴列維王朝統治之下。巴列維王朝奉行親美政策,以美國為藍圖對伊朗進行改革。但由於社會貧富懸殊、經濟嚴重依賴西方、對反對派採取僵化的壓制政策,導致民怨沸騰。在宗教領袖霍梅尼的領導下,伊朗推翻了巴列維王朝,並舉行公民投票廢除了君主制,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儘管名義上為共和國,伊朗的國體卻與今天世界上大多數共和國大相徑庭。其首要特徵是政教合一。伊朗確立伊斯蘭教為國教,並由占總人口90%的什葉派主導。伊斯蘭教是公共生活的基本原則和最高準則,其權威不容挑戰。已故宗教領袖霍梅尼曾表示,在理想的政體中,國家權力應該由阿訇執掌,議會僅有有限的權力。

 

然而,與蘇聯和東歐的極權主義意識形態不同,儘管伊朗奉行政教合一的神權政治,這個國家卻同時擁有較為發達的選舉制度、政黨制度和媒體政策,這正是伊朗的吊詭之處。在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就曾經在多黨制和一黨制之間搖擺,伊斯蘭革命後,伊朗於1985年宣佈實行一黨制,“伊斯蘭共和黨”為執政黨,其他黨派均被取締,但隨後伊朗於1988年頒佈了政黨法,並於1998年做出修改,尤其在哈泰咪執政時期,伊朗的合法政黨和組織逐步增加,已經達到100多個,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有建設公僕党”、“伊斯蘭參與陣線”、“德黑蘭戰鬥的宗教人士協會等。當前伊朗國家的政治生活基本上在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鬥爭中進行。不同政治派別的領導人都公開宣示自己的基本立場,例如1997年當選的總統哈泰咪被認為是改革派或溫和保守派,而2005年當選的現任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則是極端保守派。在今年612進行的大選中共有四位候選人,其中內賈德和雷澤是保守派,而穆薩維和卡洛比則是改革派。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講,作為神權國家的伊朗,其政治生活反而比前共產主義世俗國家更加公開和透明。

 

此外,伊朗的選舉和推舉制度不僅僅適用于總統,也同樣滲透在議會、最高領袖、憲法監護委員會、專家會議等各個重要機構。伊朗議會由290名議員構成,每4年通過全民普選產生,哈泰咪執政期間,改革派一度在議會中得勢,而在2008年最近一次的大選中,保守派捲土重來,佔據了多數議席。伊朗總統每4年選舉一次,最多連任兩屆,但根據憲法規定,總統只是第二號領導人,他要受到最高領袖的制約。最高領袖控制伊朗的武裝力量,並有權就安全、國防和外交政策做出決策,最高領袖是由伊斯蘭教士組成的專家會議推舉產生的。專家會議負責委任並監察最高領袖,並有權將其罷免。專家會議由86名成員組成,在1998年通過直接選舉產生,候選人必須首先通過憲法監護委員會審查資格。而伊朗的憲法監護委員會則在一定程度上類似於法國的憲法委員會,憲監會由12名成員組成,其中6人由最高領袖委任,另外6人則由司法機關提名並經議會批准產生。成員任期6年,負責審核議會通過的所有法案以監督其合憲性以及與伊斯蘭教義的一致性。此外,憲監會還有權審議議會、總統和專家會議的候選人資格。目前,憲監會控制在保守派手中,保守派借助憲監會的強大權力,對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活施加全面控制,這也正是改革派和保守派的矛盾焦點之一。

 

在新聞自由問題上,儘管伊朗一直飽受歐美國家批評,而且自從2005年艾哈邁迪-內賈德上臺以來,國家政治生活趨於保守,新聞自由也受到進一步控制,目前伊朗多數報紙都支持政府,所有電視臺均為國家所控制,現任總統利用手中的行政資源,在很大程度上盡力窒息反對派聲音。但作為選舉和政黨制度的對應產物,尤其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的現狀相比,伊朗的媒體制度仍然算得上較為開放。

 

由此可見,儘管從世界通例的眼光來看,受制於獨特的歷史傳統和政教合一的體制,伊朗的政治架構頗有疊床架屋的累贅之嫌,但從另一角度來看,伊朗也仍然在艱難地探索現代化轉型中自己的獨特道路。同中國一樣,伊朗背負著數千年的歷史傳統和百年來的政治遺產,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實現現代化轉型。伊朗把阿拉伯的神權政治同西式民主選舉結合在一起,其中不無矛盾與衝突之處,但即便如此,“伊斯蘭共和國”仍然是獨一無二的政治體制,尤其選舉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值得其他轉型國家認真對待。

 

引自RF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