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內需,德國勢難成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圖為基民黨現任總理梅克爾的競選海報。(美聯社)
提振內需,德國勢難成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圖為基民黨現任總理梅克爾的競選海報。(美聯社)

歐盟最大會員國德國27日(本周日)要舉行大選,德國經濟前途依賴外國需求復甦的程度,已經到了危險地步,選戰中卻無人認真聞問德國極度依賴出口一事,令人憂心忡忡。

 

德國復甦 歐洲禍福相倚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史蒂芬斯(Philip Stephens)指出,歐盟經濟要持續復甦,有盈餘的國家和有赤字的國家間必須調整,德國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長,其他國家必須降低對國內需求的依賴、加強出口。經濟衰退期間,貿易失衡已經縮小,但要解決根本失衡,歐盟會員國勢須改革經濟結構,否則歐盟勢將長期成長無力,歐元區也將勢難避免緊張。

 

德國經濟領先大多數歐洲國家,今年第二季就恢復成長,眾多德國人和外國人隨即主張:這點顯示德國偏愛出口帶動的成長,根據這種分析,德國復甦會帶動歐盟其他國家。

 

其實德國經濟恢復成長對歐洲卻可能是禍福相倚,只是這種說法可能違反直覺。出口帶動的快速成長恢復後,德國雖信心大增,卻可能降低德國官方須加強國內需求的壓力。

 

刺激內需 為等外國需求

 

柏林已經採取行動,協助融通民間部門工人的工資(因而阻止失業率上升),藉以保護消費。另外,德國還補貼新車銷售,這是德國消費能夠維持不墜的主因。不過這些都是權宜之計,目的在於支撐經濟,等待外國需求復甦,根本不代表大家普遍認定德國需要改變,大家仍然一致認為,歐洲其他國家變得更像德國,減少消費、增加儲蓄、創造經常帳順差才是正道。

 

如果歐洲能夠對世界其他國家,創造穩定成長的龐大經常帳順差,那麼從數字上來看,整個歐盟就可能遵循德國所走的路,但這種情形不會實現,美國的赤字正在縮減,因為美國家庭已經開始強化自己的財務,亞洲不可能接下「最終消費者」的角色。

 

扣除出口 成長乏善可陳

 

德國喜歡把對德國政策的批評說成「反德」,不然就是說成「嫉妒」。如果批評德國是反德,那麼德國批評美英兩國經濟管理不善的反美或反英,恐怕毫不遜色。至於嫉妒,多年來,德國一直是歐洲國家中成長表現最無力的國家之一,扣除出口的貢獻後,更是成長表現最差的國家。以就業和生活水準來說,即使是像德國這麼注重出口的國家,真正重要的還是國內經濟表現。

 

如果德國出口帶動成長至上的信念加強,必然導致德國成長無力和歐洲其他國家問題重重。德國要進一步提高在歐元區的市場占有率,絕對可以成功,畢竟德國企業有比歐元區其他國家對手更善於降低成本的能力,代價則是德國國內需求長期停滯不前。

 

需求停滯 等於以鄰為壑

 

在這種情況下,歐元區有赤字的國家很難調整經濟,這些國家不能貶值,只能提高長期生產力,因此會變得別無選擇,只能努力把工資和物價壓到比德國還低。即使這種作法可行,歐元區經濟也會承受苦果,國內需求和經濟成長會變的非常無力,多個會員國爆發財政危機的可能性提高。

 

史蒂芬斯指出,德國政黨不該等待別人對德國產品的胃口恢復,應該致力尋找解決國內需求無力的最後方法,放任國內需求停滯不前,等於推行以鄰為壑、傷害德國與歐洲經濟前景的政策。(史蒂芬斯為歐洲改革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