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给中国雕塑清尘
德國人給中國雕塑清塵

法蘭克福的錫恩美術館首次舉辦中國大型群雕藝術展。群雕由一百多個真人高的人物雕塑組成,這些藝術作品是1965年文革開始前由無名藝術家們創作的。該展覽取名為"百萬人的藝術-毛澤東時代百人群雕",展覽於924日揭幕。下面記者走訪展覽現場後發回的報導。 

 

消瘦絕望的面孔、疲憊的眼神、筋疲力盡的農民:這樣的群雕立即吸引了參觀者的視線和注意力。人物雕塑如真人般大小,神態栩栩如生。如果它們不是雕塑,而是真人的話,那麼這樣的一幕的確令人髮指。法蘭克 福錫恩美術館的參觀者們成為中國的一段史實的見證人,它表現的是共產黨上臺前一個大地主莊園裏發生的事情。名為"收租院"的群雕記錄了悲劇的過程,農民肩扛糧袋,懇求地主延期繳租,受到地主打手的懲罰,直到他們不堪剝削,奮起反抗。埃斯特爾·史利希特是錫恩美術館展覽專案負責人,她說: "大地主的名字叫劉文采,他是共產黨上臺前中國最富有的大地主之一,在中國曾一度赫赫有名,他因採取各種騙人手段欺詐農民而臭名昭著。比如傳說,他在稱量農民上交的糧食時就每每使用欺騙手段。"




群雕人物也表現了這一場景。人物的具象雕刻大多取自流傳下來的記錄。只是結尾處作了理想化的處理:群雕人物表現出奮起反抗的勇氣。年輕的男人昂頭挺胸,闊步向前。1965年,四川美院的老師和畢業生受文化部委託在劉文采的昔日莊園裏對一百多個人物進行雕塑,以此紀念1949年中國解放前農民受剝削的歷史,劉文采的莊園也成了紀念場所。百人群雕藝術作品反映出不同的藝術傳統,"一方面,人們可以明顯看到西方傳統雕塑的影響。雕塑藝術家都受過傳統的專業培訓,也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但另一方面,從上一世紀50年代起,中國吸收了許多前蘇聯社會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另外,作品的特殊之處還在於,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也汲取了中國的傳統元素。"

比如藝術家們汲取民間藝術精粹,用黑色玻璃作為雕塑人物的眼睛,從而使雕塑顯得栩栩如生。群雕在中國農村居民那裏獲得極大的反響。"收租院"曾被作為中國文革的典範作品,成為造型藝術家們效仿的榜樣。於是許多複製和再創作版本不斷湧現,成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宣傳工具。法蘭克福錫恩美術館中的展品是誕生於上一世紀70年代便於移動展覽的玻璃纖維版本,看上去與四川的陶土製品一模一樣。




錫恩美術館館長馬克思·霍萊恩說:"我認為,我們在此展出的是中國20紀最重要的藝術作品之一。它們不僅是中國最規模龐大最有趣的藝術創作之一,尤其當考慮到中國迷人的藝術表現史的問題時,這段歷史始于文革以前,貫穿文革全過程,直到今天依舊發揮著作用,這關係到藝術創作的影響問題,關係到對文革藝術以及文革結束後藝術創作的思考等。我認為,如果人們以中國為題展開討論的話,那麼這段時間是非常關鍵的,比如在藝術創作領域,人們就沒有對這段歷史進行真人思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希望能借助此次展覽做出我們的貢獻。"




"收租院"群雕的特殊經歷是,群雕創作剛剛結束就開始了文革。毛澤東夫人江青主管文化政策,她下令只准表現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表現正面形象,受苦受難的農民形象不再受歡迎。直到今天,真實再現中國的生活現狀始終具有高度的政治爆炸性。為此,錫恩美術館為人們以批評的視角看待本年度法蘭克福書展主賓國中國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來自:德國之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