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學教育的未來趨勢〉賴明詔 校長10/02

全球議題研究社 蔡松伯

今天賴校長談了許多關於成大的理想,但身為成大學生的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成大終於有屬於自己的企圖心,再也不是政策下官僚行事;憂的是,要達成這些辦學目標,需要耗費多少的資源、需要履行多少大刀闊斧的披荊斬棘,其難度難以估計,也因如此,這會不會只是政策宣傳而已呢?如果要做實事,為何半年的緩衝仍只見旗幟口號的飄揚呢?我深深感到憂心。

依據校長的演說,成大要成為一流的大學所要做的教育目標,我私自整理一下,約略有四個大點。其一,跨領域的能力,其中還包括人文素養與科學精神的整合;其二,與世界接軌的能力,主要強調外語能力加強,以及國際觀的培養;其三,企業家的精神,特點在於領導能力與社會關懷的兼具;其四,創意培養,包括創新與創業的精神。的確,要成為國際一流的大學,首先要有這些領先的思維,才能帶動實務的推展。但是,成大上至校方下至學生,談了多少年辦學宗旨與理想,卻不見有多少亮麗的成果;若容我再深入解釋,這並不代表成大沒有做出有建設性的措施或任何進步,但我們靠著資源與傳統所得到的成果,即使已經獨霸南部,但要與北部多所大學的教育聯盟相較,我們進步人家也會進步,情況始終不會變動太多,更何況要與不斷適應全球環境的世界百大相比,我們要做的努力絕不僅止於現狀小小的更動,而是具有革新精神的改造。

若問我要如何做改造呢?我想還是得從教育做起。成大擁有的硬體設備並不輸給百大、就讀成大的學生素質也是上乘,但為什麼我們出去的學生,不是一流的國際人才呢?不如就從校長所提的辦學目標講起。

首先是「跨領域的能力」,在天下雜誌企業最愛畢業生的統計中,成大學生的跨領域知識整合能力,遠疏於對手台大,而這是為什麼呢?我想關鍵在於開放的教育政策,我們都知道每個領域都有屬於自己的專業領域,而培養專業容易,但要育出大師卻難上加難。成大很會培養專業人才,但卻難出現大師級的學者,原因就在於本校的學生只知學習本系課業,卻對他門學科興趣缺缺,而學校不但沒有鼓勵,反而在選課規定上立下諸多保護與限制,讓有興趣者也卻步。要知道,培養一個大師需要的不只是專業的知識,更要其他學科的觸類旁通與整合融會,想鼓勵大家去多方學習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有無意義的保護政策呢?再談與世界接軌的能力,英語的學習一向是成大的弱勢,但語言學習可以倚賴上對下的教學管制嗎?我們可以看到成大學生對必修英語愛理不理,敷衍了事,而這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我想成大校方要做的不是政策的宣導,而是英語友善環境的營造,而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自發性的學習。同樣的,成大學生國際觀的培養也不是學校官方邀請幾位外籍學生就能達成,而是學生主動的去追求這方面的知識與素養,如學生組織的推動即是很好的例子,未來成大更應該讓此學習風潮蔓延全校,使人人成為具有世界公民意識的學生,也才更像一所國際一流大學。至於第三項與第四項,相信學校官方已經積極的再推動,許多學生也已開始具備這樣的意識,需要的倒不是目的的解說,而是積極的實踐,故不在此贅述。

最後,身為一個積極參與學校學術性活動的學生組織領導人,從這次的演說中,我看到成功大學無比的遠景與希望,即使在社會與政府的一片艱難中,成大依然具有豐沛的資源,並維繫著優良的傳統,實屬不易。但我們現在需要的不只是遠大理想的營造,更要緊的是捲袖做實務。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倘若著手改革,有始而無成,豈不是令人惋惜。此外,我想跟校方強調的,要推動成大文化的營造,要著手的不只是上層行政系統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學生本身的自發與活動實踐,因為所有教育改革的最終目的都是受教育者的需求,倘若受教育者都沒有被激發出需求,那施教者何須勞心費力呢?望成大能在多方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令台灣驕傲的學習文化場域。

October 14, 20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