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企業盈利警報頻傳 中國經濟陣痛將至

一系列極度糟糕的利潤預警已經在暗示﹐中國企業的財務狀況正在迅速惡化﹐而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中國是嚴重依賴企業效益的﹐這進一步增加了政府加大經濟刺激力度的壓力。

企業投資在中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企業的資本支出佔中國年度產出的40%以上﹐這一比例在全世界都屬於最高的。企業利潤下降將對中國經濟的各個領域產生重大影響﹐因為這意味著企業用於購買新設備和進行業務擴張的資金會減少。

私營部門的投資下降則表明﹐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將更加依賴於政府大規模支出計劃的成功實施﹔許多觀察人士認為﹐這一計劃的規模還需要擴大。隨著全球經濟和國內經濟的增長勢頭雙雙減弱﹐中國企業今年的盈利前景看來只會更糟。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中國經濟學家王慶說﹐中國企業2009年的利潤和盈利能力將非常糟糕﹐他之所以對私人投資、特別是製造業的私人投資沒有抱太高期望﹐這是關鍵原因。他說中國製造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王慶預計﹐中國今年的製造業投資將出現零增長﹐房地產投資則將下降12%。

這一波企業利潤預警出現在中國上市公司的業績發佈期正式開始前數週﹐如果上市公司的盈利情況出現重大波動﹐ 它們須提前予以通告。

雖然發出盈利預警的公司來自眾多產業﹐但那些與不斷縮減的全球貿易聯繫密切的企業利潤下降情況最為嚴重。中海集運發出預警說﹐其2008年的利潤跌幅超過了50%。而世界最大集裝箱生產商中集集團則表示﹐其全年利潤有可能下降53%﹐降至人民幣15億元(合2.19億美元)。該公司稱﹐公司主要產品幹散貨集裝箱的生產“第四季度基本停頓”。

那些重點服務國內市場的企業也遇到了麻煩。中國銷量最大的本土汽車生產商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出預警說﹐銷售疲弱將導致其利潤下降50%以上。由於建築用鋼需求下降﹐中國多數鋼鐵生產商都在虧損。金融業巨頭中國人壽也預計﹐其利潤將下降50%以上。該公司受到了股市下跌和競爭加劇的打擊。

官方對更大範圍企業進行的調查也印證了中國公司利潤下降這一趨勢。政府統計數據顯示﹐在截至去年11月份的三個月內﹐中國工業企業的利潤驟降27%﹐大舉逆轉了幾年來高達20%至40%的利潤增長局面。

經濟學家們早就警告說﹐中國公司對留存利潤的嚴重依賴將放大中國投資週期的波動性。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去年63%的投資來自於包括留存利潤在內的所謂“內生”資金。而10年前這類資金在企業投資中所佔的比重不足50%。

在經濟繁榮時期﹐企業會將豐厚的利潤投入到新項目建設中去﹐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大量湧現的企業新總部大樓就是例證。現在看來﹐一些此類投資並不明智﹐利潤不斷萎縮也使得企業更加難以投資新項目

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機構此前曾建議﹐中國政府應當從國有企業收取紅利﹐避免經濟大起大落是它們提出這一建議的理由之一。中國最大的企業多為國有企業。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中國政府允許國有企業保留全部利潤﹔在不久前的經濟繁榮期﹐企業自然不願上繳利潤。

但經過一輪激烈的政治爭論﹐中國於2008年初確立了國有企業上繳紅利的制度。儘管這一制度的具體細節還不完善﹐但資金來自國企分紅的中央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2008年已達到了人民幣547.8億元。這顯示中國國有企業上繳的股息平均佔到了它們利潤的7%-8%。不過﹐這個制度實施的太遲﹐已難以起到為投資週期削峰的作用﹐因為從2008年初起企業經營狀況已經開始惡化。

許多投資者懷疑﹐中國政府人民幣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能否保證中國延續此前習以為常的高增長速度﹐今年意料之中的企業投資下滑是他們產生這種懷疑的原因之一。去年11月宣佈的經濟刺激計劃由於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賴於企業投資﹐因此在實施上也會遇到障礙。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現預計中國經濟今年或將增長6.7%﹐創20年來中國經濟最慢增速。其他一些人士的預期甚至更為悲觀。

波士頓資金管理公司Loomis, Sayles & Co.的新興市場策略師泰勒(Joseph Taylor)認為﹐要填補這個前所未有的過度投資期戛然而止所留下的投資缺口﹐單憑政府的大規模支出是難以辦到的。他認為﹐今年中國減少的資本支出有可能高達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

一些國有企業正在盡它們的愛國職責﹐在經濟下滑時期加大投資力度。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計劃將今年的資本支出提高19%﹐達到67.6億美元﹐以努力提高產量。電信公司今年也在大規模投資﹐打算推出使用高速3G技術的新一代無線通訊網絡。

但很多其他公司光是使用現有產能就夠頭疼的﹐它們不太可能希望增加產能。截至2008年底﹐中國鋼鐵企業粗鋼總產能為6億噸﹐但去年粗鋼總銷量僅略高於5億噸。遭受需求萎縮和成本高企的雙重夾擊﹐鞍鋼股份有限公司上個月發出預警說﹐公司的年利潤可能會下降55%至人民幣34.2億元。

Andrew Batson

-------------------------------------------

霧裡看花的中國GDP數據

中國的經濟增速究竟有多快?或者,它是否還在增長?

許多經濟學家和投資者越來越迫切地希望找到這些問題的準確答案,他們試圖據此判斷這個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發展趨勢。目前尚不清楚中方的統計數據是否像部分經濟學家長期認為的那樣普遍不準確,甚至是受到刻意操縱。但至少可以說,這些數字有點讓人拿不準。


工人正在中國山東某汽車工廠的生產線上工作中國國家統計局說,2008年第四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上年同期增長6.8%。這個增幅大大低於一至三季度的10.6%、10.1%和9%。

採用年度對比數據是中國的慣常做法,這樣可以避免經濟短期波動帶來的混亂。但年度對比數據也掩蓋了近期的波動,無法將剛剛發生的變化的相關信息更多地傳遞出來。這也是許多發達國家按季度變化公布GDP數據的原因之一。

季度對比數據通常要經過季節性因素的調整,以考慮特殊時間段(比如聖誕節期間)的影響,並折合成年率,以顯示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一年的變化情況。由此計算出的數據能夠顯示出明顯不同的趨勢:比如,美國四季度GDP比上年同期下降0.2%,但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折合成年率卻較上季度下降了3.8%。

對中國而言,6.8%的年增幅對應的季度增幅應該是多少最近存在很多爭議。估計值的范圍從下降1%到增長4%出入很大。而且也沒有官方答案:國家統計局說,它一直在計算較上季度的增長率,但因為還有許多技術性工作要做,因此尚未公布這些數字。

顯然,對中國經過季節性因素調整的季度數據應該是多少並未形成一致意見,而且理由也很充分。正如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的阿爾伯﹒特凱德爾(Albert Keidel)不久前在華盛頓的一次演講中所指出的,季度GDP中不僅存在大量的季節性變量,而且這些變量的模式也隨時間推移變化很大。因此,很容易做出不同的季節性調整,相應產生了迥然不同的最終結果。

這種分歧的後果是什麼?雖然很難將某一預期作為權威性結論,但似乎存在一個大體上的共識,即至少四季度經濟仍在增長。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經濟學家宋宇說,我認為我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經濟仍在增長,而且我們很有信心地認為,四季度較上季度的增幅折合成年率約在2%-4%之間,至於在這個范圍內具體有多高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人們還可能難免得出數據來源存在問題的結論。凱德爾說,使用這些數據真的要冒風險。我認為,在我們能真正依賴經季節性調整的季度數據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各機構對中國第四季度GDP環比變化估算值(經季節因素調整後的年度增幅)
花旗 -1.1%
中金 1.2%
摩根大通 1.5%
匯豐 2.5%
瑞銀 2.5%
高盛 2.6%
野村証券 3.1%
渣打 4.1%
平均 2.1%
最終,得到季度增長數字的收獲可能不會比年度數據已得出的結論──2008年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明顯放緩──要多很多。經濟學家可能對放緩的程度存在不同意見,但他們的困惑卻是共同的。

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的王志浩(Stephen Green)最近在說明其計算結果的報告中說,至少可以說,數據有些奇怪。國家統計局這樣做沒有好處。缺乏經過修正的季度GDP數據且對2008年數據計算方法不作解釋只會更讓人懷疑這些數據受到故意操縱。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反駁了這些猜疑。他在不久前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說,中國的統計制度盡管還需要完善,但在亞太地區已算先進的了。

馬建堂說,在中國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長6.8%的數據公布後,我聽到了國際上的兩種聲音:一是認為中國宣稱的增速比實際情況高,因為“四季度用電量是負增長,故而GDP不可能有6.8%的增長”。持這種觀點的人實際上對經濟運行各種因素的內在關聯不是很了解。另一種說法認為這一數據被故意壓低了,他們認為,中國政府故意壓低2008年的數據,借此為2009年實現“保八”目標做舖墊。這完全是一種主觀臆測,沒有任何依據。

Andrew Batson

----------------------------------------

中印貿易關係趨於緊張

中國商務部週一督促印度審慎克制使用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救濟措施﹐否則將對雙邊經貿關係造成嚴重影響。

中印兩國的貿易緊張關係發生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各國都在尋求措施抵御全球經濟下滑。出口萎縮正給中國經濟增長和就業造成嚴重衝擊。

世界貿易組織(WTO)週一召集旗下成員召開特別會議﹐意在遏制保護主義的上升勢頭。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姚堅表示﹐印度自去年10月以來對中國進口產品發起了17項貿易救濟調查﹐對中國鋼鐵、紡織品和石化等產品實施了進口限制措施﹐還在上月宣佈對中國玩具實施為期6個月的進口禁令。

姚堅在商務部網站公佈的一份聲明中說﹐中國政府對印方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頻繁地對中國產品發起貿易救濟調查並實施進口限制表示嚴重關切。

聲明稱﹐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鐘山已於日前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拉奧琪(Nirupama Rao)﹐表示中國希望印度在世界經濟面臨嚴峻挑戰的特殊時期﹐審慎克制使用貿易救濟措施﹐否則將對雙邊經貿關係造成嚴重影響。

中國還面臨著與其他重要出口市場的緊張經貿關係。最近幾個月﹐美國對床墊彈簧和爐用石墨電極等中國輸美產品徵收了新關稅﹐認為這些產品在美國市場進行傾銷。歐盟也對從中國進口的螺絲和螺母徵收了反傾銷關稅。

週一早些時候﹐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表示﹐中國政府不會使用“購買中國貨”政策提振國內需求。

目前擬議中的美國經濟刺激計劃包括了“買美國貨”條款。該條款最初要求獲得刺激計劃資金的基礎設施項目必須使用美國生產的鋼鐵等產品。但美國參議院隨後投票決定對這一條款實施修改﹐以化解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的憂慮﹕他認為這會令美國違反某些國際貿易準則。

然而﹐修正後的條款仍然禁止從中國等沒有加入WTO《政府採購協議》(Government Procurement Agreement)的國家進口鋼鐵產品。

 

本文皆引自華爾街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