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節譯/葉興台


過去一年美國經濟慢慢滑向衰退之路,但很多分析師暢談所謂的經濟脫鉤(decoupling):即便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全球經濟可與美國脫鉤,而且 繼續成長。如今,經濟脫鉤的說法已禁不起考驗。全球經濟不僅未與美國脫鉤,而且出現了六邊效應(concertina effect)的跡象,因此,當美國經濟成長陷於停滯,其餘國家也緊跟在後同步放緩。


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後,美國一直擔任全球經濟成長的火車頭,而美國之所以能扮演火車頭,全拜消費者長達10年的借錢消費和房價上漲之賜,消費者大肆消費導致美國的儲蓄率降至紀錄新低,也導致美國的貿易赤字創歷史新高。


貿易資料顯示,美國對全球主要經濟區都出現貿易赤字,包括歐洲、日本、中國、東亞、加拿大和墨西哥,使得資金大舉湧入這些地區,促進這些地區的成長和繁榮。


這樣的經濟情勢已導致全球依賴美國市場,而且更因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而進一步加深,很多國家依賴促進出口的政策,無法或不願提振內需市場。


在很多開發中國家,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吸引龐大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出口暢旺使得工廠忙不完,也使得很多跨國企業將生產設備轉移到開發中國家。在此同時,美國經濟受惠於廉價的進口產品,但其製造部門逐漸萎縮,消費者以難以支撐的方式消費,因而背負巨額債務。


美國房地產價格泡沫化,整得上述整個過程逆轉,美國進口成長減緩,原本信心滿滿的金融市場,現在充滿了恐懼,全球經濟不僅未與美國脫鉤,更出現同步放緩的跡象。


與美國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顯然最禁不起美國成長放緩打擊,因為兩國高度仰賴美國市場,而且與美國供應鏈緊密整合。歐洲的愛爾蘭、西班牙和義大利,經濟也瀕臨衰退邊緣,英國和法國的經濟成長也急速放緩,日本也調降成長前景。


外界認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可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火車頭,但德國是全球最依賴出口的經濟體,德國經濟成長持續的時間較其他歐洲經濟體要 長,因為該國的消費者負債較輕,而且對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的出口成長,但德國的經濟成長也開始放緩;此外,德國限制薪資調漲和高出口競爭力,對 整體歐洲經濟不但不是助力,反而構成一種威脅。


期待中國可以拉拔東亞國家經濟,逃離美國經濟成長放緩,也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檢視中國的貿易資料顯示,中國對東亞國家的貿易赤字,衍生出對美國 的貿易盈餘:中國把進口自東亞國家的零件進行組裝,然後賣至美國市場,意味了當美國經濟成長放緩,餘波將透過中國,彈射到東亞國家。


澳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商品出口國家,過去幾年受惠於商品價格大漲,但如果北美、歐洲和東亞的經濟成長放緩,對商品價格和出口將構成負面衝擊。


各國經濟的緊密共移(co-movement),是企業和金融全球化的合理結果,因為全球化使得各國經濟緊密互賴,這種共移現象可能形成六邊效應, 被共同因素所推動時更是如此,例如,很多國家實施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這種政策仰賴負債纍纍的美國消費者,當美國消費轉弱,就會造成不利後果。


避免全球經濟成長同步放緩的關鍵在於,已開發國家必須維持金融市場的信心,抗拒對抗通膨這種錯誤的診斷,推出強化需求的政策。開發中國家必須繼續支 出,即便對美國的出口放緩,這些國家目前擁有龐大的外匯存底,足以應付疲軟的貿易展望,但問題在於,這些國家是否有足夠的國內需求。


創造國內需求是核心問題,但仍未列在開發中國家的發展政策議題之中,因為當前的主流思潮是強調供應面,而非需求面,只要這股思潮依舊,全球經濟仍會被不穩定且不適當的需求結構所困擾。

來自:破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