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當數百萬以色列人走向投票站的時候,相信很多人的心中都是茫然的。這是十年來以色列的第五次大選。十年來,總理人選你方唱罷我登場,本次大選的"三駕馬車"中就有兩人是以色列前總理。不少選民都在納悶:這次我為什麼要選你?
在這沉悶的空氣中,似乎只有前進黨主席、以色列政壇女強人利夫尼帶來些許新空氣。大選前的民調顯示,利夫尼的支持率稍遜於右翼黨派利庫德集團領導人內塔尼亞胡。
利夫尼領導的前進黨成立於2005年,是"三駕馬車"中最年輕的黨派。但手持選票的以色列人深知,前進黨只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工黨和利庫德集團的混合體。
前進黨的創建人是以色列前總理、利庫德集團的資深元老沙龍。2005年沙龍意識到以色列政壇的中間路線力量增大,過於強硬的右翼政策難以獲得突破,便破釜沉舟,成立新的中間路線黨派前進黨。
既為中間路線黨派,就可以吸收右翼黨派中的溫和者或者是左翼黨派中的強硬者,於是,沙龍不僅對工黨等傳統大黨拋出橄欖枝,吸引他們中的成員加入,也對自己曾領導的利庫德集團"挖牆腳",最後組建了以色列政壇的這支新興力量。
2005年,以色列單方面從加沙撤出,但並沒有停止哈馬斯朝以色列境內發射火箭彈﹔2006年,以色列與黎巴嫩的戰爭沒有取得任何戰果,導致奧爾默特政府陷入危機﹔2007年,哈馬斯完全控制加沙,政治力量與巴民族權力機構分庭抗禮﹔2008年,以色列對哈馬斯發動軍事打擊。
政策趨同
在這一系列事件當中,以色列人意識到無論是胡羅卜還是大棒,都不能打開巴以衝突的僵局,政治參與從熱衷到憤懣再到今天的冷漠。
這種冷漠直接促使利夫尼、內塔尼亞胡和工黨候選人巴拉克放棄談論如何解決巴以衝突,轉而突出自己與其他兩位候選人的不同。
利夫尼的競選口號是"不一樣的總理",內塔尼亞胡則說"只有利庫德能給以色列帶來安全,阻止前進黨作出危險讓步",巴拉克的競選團則打出"決定時刻,他才是領導人"。
與三位競選人相互攻擊形成反差的是,三人在核心的巴以政策上並沒有拿出具體措施,不是不想,而是三人之間實在是說不出什麼不同的。
今天的以色列,民意逐漸朝中間路線匯集,並隨著局勢的發展,右翼力量得到增強。因此,當年奉行"鷹派"路線的內塔尼亞胡如今有意放緩調門,而工黨領導人巴拉克則突出強調為了以色列的安全,要沉痛打擊哈馬斯 -- 三駕馬車如今都擠到一條路上來了。
如果說利夫尼是這次大選的新空氣,另一股新力量是右翼民族政黨"以色列我們的家園"的異軍突起。該黨在本次大選的作為將對以色列政壇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輿論估計"以色列我們的家園"將在本次選舉中贏得議會至少13個席位,成為第四大黨。該黨主席利伯曼早年是內塔尼亞胡的顧問,主張用阿拉伯人口佔多數以色列村鎮換取約旦河西岸猶太人定居點,強化以色列的猶太國特徵。
利伯曼這匹"黑馬"闖進三駕馬車的角逐反映出以色列民眾對和談失去信心,民意趨向強硬,這也是民眾對政治日趨淡漠的反應。
"哀莫大於心死"。24小時後,無論誰能成為議會第一大黨,誰成為新的總理,以色列人想的或許祈求下一次選舉來得晚些吧。
本文引自BBC中文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