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的本質是人民 / 文:張哲彰
前些日子外交部長歐鴻練先生應邀來成大為師生們做主題演講,題目是「我國當前的外交政策」。儘管是上課時間,現場座無虛席,不給老師面子,但給足了部長面子,顯見成大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對於國際及外交事務充滿興趣與熱忱。
的確,在過去數年間,外交部派出高級官員到中南部校園之次數,實在寥寥可數。現任部長到成大做專題演講,更是至少五年內頭一遭。這次實為政府「政策宣導」之一環的到校演講,內容雖然都是官方版一派的老生常談、了無新意,然而就能親眼一睹外交人員的風采而言,也能算是學生們最大的收穫之一了。
會如此說,是因為外交給我們一般人的距離感實在太遠。外交是專門處理涉外事務的工作,其目的是最大化國家利益,使國與國之間的各項交流能夠順利進行。外交人員執行的是國家任務,背負的是國家使命,一個舉動一句話語,都能夠影響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與友誼,更不用說常常會成為國內報紙的標題。子曰:「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實為外交人員最好的寫照。這樣的高級文官,看似與我們一般市井小民的生活沒有太大的關聯。然而就本人淺薄的接觸與瞭解,認為事實並非如此。若能夠讓大家對此領域的議題與性質有更深一步的認識,定能使國家在國際上發揮更強大的力量,因為外交的本質及對象,其實就是像你、像我一樣的普通人。
是的,若要談在與國外高層政治官員的互動上,外交確實是他們才有的特權。但外交人員的工作,除了發放護照和保護僑胞以外,更大一部分是保護與保障國家間穩定和順利的經貿與文化交流。而能將這一塊領域的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的角色,不是外交部裡裡外外兩千多位的官員,而是走在路上來來往往的平凡你我他。我認為外交的意義在於確保及提升國家的整體國際形象與地位,所有在外交上的努力不就是在追求這兩個目標?但我們對自己生活、社會、文化與價值觀的展現,絕對不是只靠幾個人就能完全展露的。外交人員所做的工作只是將既有的物品連繫到這塊土地以外的人的眼前,但是創造出那個被關注的物品的,卻是像我們一樣的一般人。
外交工作像是一座橋樑,將人與人之間的節點連結起來,只是連結的對象是其他國的人民。這個連結的效果不是只有透過外交才能進行。在資訊快速傳播的這個世代,個人更有管道和力量在國際舞台上發揮影響力。人民透過活動的表態、發聲,在媒體的鏡頭下成了訊息散發到世界。君不見連遠在日內瓦的鏡頭,都能補捉到本國留法留學生在宴請和衛生署長葉金川一同參與WHA的我國友邦晚宴上,因風格強烈的表現而成為各國媒體注目的對象。不論其意圖為何及是否有達到其目的,在現今的年代人民確確實實能夠藉由勇敢發聲而成為自己國家的代表。
相反地,若自己無此自覺,認為國家與外交等事,實在與我們平民天高皇帝遠,那不僅沒有辦法將台灣更進一步地帶上國際舞台,還可能使台灣國際形象受損。舉個例子,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MIT)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頂尖大學,近年來錄取的台灣學生人數一直不多。有一位台灣某大學的學生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研究所入學許可,卻在進去後不到數個月惹怒了該所的所長。原來他換了兩次指導教授。若真不適合那也無可厚非,問題是那名學生在離開原A教授之前,就已經暗地裡偷偷和B教授講好收留此位學生,玩起雙面人把戲,而且還兩次!MIT的教授們個個德高望重、學術地位崇高,竟受到學生如此的戲弄與不尊重。於是所長不但明講請那位同學博士到其他學校攻讀,MIT將不再收留,並且「以後不再招收台灣學生!」台灣學子何其不幸。
類似的正反面例子還有很多,再再說明一般人民在日常生活當中皆具有影響國際社會對台灣看法的力量。不需要成為大使,我們也可以代表自己的國家。若國內每個人皆有此「全民外交」的信念,面對機會都能夠將自己推上舞台好好表現,台灣在這複雜的國際社會中能夠不受歡迎乎?雖然對於主權的爭議,需要人民全體共識的凝聚才能解決,但外交的工作不是能夠怠慢一刻的。台灣的外交困境有待我們群體努力才有可能突破,因為我們人民自己究竟才是外交的本質。
感謝您的閱讀,如需與作者聯絡,請回信到以下信箱:
tcc1215@gmail.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