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最大會員國德國27日(本周日)要舉行大選,德國經濟前途依賴外國需求復甦的程度,已經到了危險地步,選戰中卻無人認真聞問德國極度依賴出口一事,令人憂心忡忡。
德國復甦 歐洲禍福相倚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史蒂芬斯(Philip Stephens)指出,歐盟經濟要持續復甦,有盈餘的國家和有赤字的國家間必須調整,德國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長,其他國家必須降低對國內需求的依賴、加強出口。經濟衰退期間,貿易失衡已經縮小,但要解決根本失衡,歐盟會員國勢須改革經濟結構,否則歐盟勢將長期成長無力,歐元區也將勢難避免緊張。
德國經濟領先大多數歐洲國家,今年第二季就恢復成長,眾多德國人和外國人隨即主張:這點顯示德國偏愛出口帶動的成長,根據這種分析,德國復甦會帶動歐盟其他國家。
其實德國經濟恢復成長對歐洲卻可能是禍福相倚,只是這種說法可能違反直覺。出口帶動的快速成長恢復後,德國雖信心大增,卻可能降低德國官方須加強國內需求的壓力。
刺激內需 為等外國需求
柏林已經採取行動,協助融通民間部門工人的工資(因而阻止失業率上升),藉以保護消費。另外,德國還補貼新車銷售,這是德國消費能夠維持不墜的主因。不過這些都是權宜之計,目的在於支撐經濟,等待外國需求復甦,根本不代表大家普遍認定德國需要改變,大家仍然一致認為,歐洲其他國家變得更像德國,減少消費、增加儲蓄、創造經常帳順差才是正道。
如果歐洲能夠對世界其他國家,創造穩定成長的龐大經常帳順差,那麼從數字上來看,整個歐盟就可能遵循德國所走的路,但這種情形不會實現,美國的赤字正在縮減,因為美國家庭已經開始強化自己的財務,亞洲不可能接下「最終消費者」的角色。
扣除出口 成長乏善可陳
德國喜歡把對德國政策的批評說成「反德」,不然就是說成「嫉妒」。如果批評德國是反德,那麼德國批評美英兩國經濟管理不善的反美或反英,恐怕毫不遜色。至於嫉妒,多年來,德國一直是歐洲國家中成長表現最無力的國家之一,扣除出口的貢獻後,更是成長表現最差的國家。以就業和生活水準來說,即使是像德國這麼注重出口的國家,真正重要的還是國內經濟表現。
如果德國出口帶動成長至上的信念加強,必然導致德國成長無力和歐洲其他國家問題重重。德國要進一步提高在歐元區的市場占有率,絕對可以成功,畢竟德國企業有比歐元區其他國家對手更善於降低成本的能力,代價則是德國國內需求長期停滯不前。
需求停滯 等於以鄰為壑
在這種情況下,歐元區有赤字的國家很難調整經濟,這些國家不能貶值,只能提高長期生產力,因此會變得別無選擇,只能努力把工資和物價壓到比德國還低。即使這種作法可行,歐元區經濟也會承受苦果,國內需求和經濟成長會變的非常無力,多個會員國爆發財政危機的可能性提高。
史蒂芬斯指出,德國政黨不該等待別人對德國產品的胃口恢復,應該致力尋找解決國內需求無力的最後方法,放任國內需求停滯不前,等於推行以鄰為壑、傷害德國與歐洲經濟前景的政策。(史蒂芬斯為歐洲改革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