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風暴下,第一波美國境外的受害潮就是歐陸各國,最著名莫過於近幾年以金融開放政策改革國家的冰島,今年的華爾街日報甚至專題描述冰島經濟轉型的例子。但好景不常,衍生性商品所帶來龐大的金融危機,使冰島政府接管國內銀行,其國家經濟幾乎破產。雖然現在我們可以風涼的說:「玩弄那些比國家GDP還大的信貸數字,本來就是玩火自焚。」即便如此,冰島仍不信任來自IMF(國際貨幣基金)的救援,原因就在於主導IMF的世界銀行,其背後仍是那些同樣玩火的歐美國家,尤其是一向拉不了冰島的歐盟,更讓冰島感覺厭惡。
為什麼令東亞各國稱羨的歐盟會如此不受信任呢?原因就在於歐盟本身處理金融問題的薄弱能力。讓我們將時間倒回至歐元發行時,許多分析家都認為這是德法兩大國所主導的貨幣體制,導致英國與北歐各國一開始都不願加入,於是在運用許多政治手段後,才有了現在的光景,只有罕見的如冰島等小國才不願加入。一開始,歐盟的新經濟體系確實震懾了美國與東亞,隨著歐元水漲船高,各洲區域整合一時蔚為風潮。直至去年,許多銀行甚至有意以歐元取代美元,成為兌換標準貨幣。但歐盟(嚴格來說應該是歐盟各國)從這次的信貸危機爆發以來,並沒有展現團結共難的政策,僅僅在各國財長會議上發表無關痛癢官方聲明,各國繼續回去救各國的,這點讓許多人認為歐盟的深入整合面臨泡影。
其實歐盟的頹勢可以在多次的憲法否決中看出,最近一次是愛爾蘭用人民公投否決了歐盟憲法,很顯然的許多國家並沒有做好要被整合的準備,尤其歐盟草擬憲法中的某些內容又只是顧及大國利益的條文,沒有人願意吃虧。而新加入的東歐即使願意犧牲部分主權以換取市場,但他們同時也沒有中斷與俄羅斯的貿易關係,更露骨的來說,歐盟完全無法拒絕來自俄羅斯的化石燃料與市場,此景使歐盟要邁向國家的腳步將更為艱辛,因為它沒有辦法控制各成員國的經濟意圖。同樣的,這次的信貸危機,除了各國央行各自出招救股市,沒有聽到到任何區域性的重振金融方案。這該是一個以經濟整合為訴求的區域政體的處理行為嗎?
「萌」這個字,在日文中帶有燃燒、奮發等涵意,但現今的歐盟卻是一片冷清。其中法國雖有意扮起領導之角色,但這次的危機只是暴露其內部舊有的經濟與社會問題;德國相對的就較為穩定,卻也力不從心,原本軟疲的股市再也經不起第二次打擊了,何況提出援助方案;英國就更不用談了,其政府提出的救市方案,費用相當於該國GDP,簡直使盡渾身解數;東歐各國雖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但這並非代表其經濟體系之優良,僅僅顯示這些國家之金融體系還只停留在基本運作之階段,尚無複雜之概念產生。筆者雖不敢推測七國集團的財長會議後的全球經濟是否好轉,但可以知道的是,歐盟欲藉由經濟影響政治以達到完整的區域整合,在近期內是不會有任何一國敢再提起了。
前任社長蔡松伯
2008/10/14
留言列表